放生變殺生 淡水魚或龜放大海「死路一條」
發布時間: 2017/05/02 19:28
最後更新: 2017/05/02 19:38
明日(5月3日)是一年一度的佛誕,不少市民會趁此等傳統節日,舉行放生活動,以行善積德及祈福,希望給予動物再一次的生存機會;然而,這種放生活動存在種種問題,不但不能拯救生物,更有機會影響自然生態,有人將被水草紮住的蟹及淡水魚放入大海、亦有人在放生龜的殼上刻字,最後種種生物未能被「放生」、變成殺生的「死路一條」。
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行政總監段國樑表示,近年不少新聞報道有宗教放生儀式、或市民自行放生個案,放生的動物包括魚類、鳥類、兩棲爬行類等,但不少放生者在事前沒有了解被放生動物的習性,便貿然放生,本港最常見被放生的是巴西龜(即紅耳龜),因價錢便宜,不少人會一次過在旺角金魚街買數十隻,有些團體更會租船出海放生,而碼頭旁的商店,亦大字標題寫上「放生龜」出售,但事實上,巴西龜是淡水爬行動物,把牠們放生於鹹水的大海,不少龜便因而無辜「葬身大海」,原意「放生」驟變「送死」。
他又指出,曾發現不少放生龜殼被刻上文字,但其實龜殼是佈滿微血管,此舉會影響龜隻健康,同時也令牠們飽受折磨。此外,部分動物被放生後又再被捕捉和轉售,受到重複傷害,呼籲市民應反思「放生到底是積福還是造孽!」
段續稱,有些市民會喜歡放生不同的海鮮,包括魚蝦蟹、蜆螺樣樣有:
好似要湊齊一圍海鮮餐一樣!
然而,他們會將仍被海草紮住的蟹放入海中「放生」,可可憐的蟹在「無得郁」的情況下,根本無法生存;亦有人將淡水魚放生大海,也是「死路一條」。
此外,無論被放生的動物屬外來物種還是屬原生物種,對生態也會帶來種種問題:若被放生者屬外來物種,或會把外地疾病和寄生蟲帶到本地環境,對本地生態構成威脅,他舉例,在香港常被放生的兩棲類非洲爪蟾(Xenopus laevis),擁有對致命疾病蛙壺菌(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)的免疫能力,由於牠又屬流行寵物,因此被視為散播疾病的源頭。
亦有人曾將攻擊性強的鱷龜放到河邊、溪澗、甚至公園水池,令水裡其他生物受威脅,更有可能令原生物種消失,破壞生物鏈。他指出,不少被放生的動物均是人工繁殖,已喪失野生求生能力;而若放生的生物是從野外捕捉,因放生活動愈頻繁的情況下,會令更多野生動物被捕捉作商業用途,牠們會因沒有妥善照顧而不能存活,對野生族群的生存構成威脅。
段國樑認為,市民應立即停止放生活動,因此舉對自然環境以至放生者均帶來負面影響,最終得益的只是從事放生活動的商人,亦與放生所提出「救贖生命」的概念背道而馳,他建議,市民可選擇其他方法行善積德:
如果想行善,不如做義工,有時間可以去植樹,無時間食齋都可以!避免對動物和生態環境帶來傷害。
他又表示,香港暫時未有法例針對動物放生活動,建議政府應商討立法,並仿效台灣等地,保護動物福利和自然生態。
【延伸閱讀】觀賞魚發燒友注意! 切勿放生基改螢光魚
【延伸閱讀】淡水魚龜海中放生 恐涉虐畜
【延伸閱讀】10隻綠海龜重返大海
【延伸閱讀】拯救動物小生命 動物拯救隊四圍走救4條腿
【延伸閱讀】寵物義工變身英雄旺角辦墟市 推廣動物權益